《中国知识产权报》于国富律师:域名抢注争议不断 专家献策

(发布媒体:中国知识产权报 被采访人:北京市盛峰律师事务所 于国富律师)

阅读提示

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商业化及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域名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转变成为一个蕴藏巨大商机的标识,其背后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域名抢注已经愈演愈烈。如何看待域名抢注;面对域名抢注,又采取何种措施进行规避?为此,本文笔者走访了一些业内专家,对域名抢注的话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中国互联网产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随着网络商业化及电子商务的发展,域名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技术名词转变成为一个蕴藏巨大商机的标识,其背后所蕴藏的巨大经济利益使得域名抢注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大热门话题。围绕域名的争夺战也愈演愈烈,近期如广州地铁域名被抢、网民抢注“中央一套”域名并转赠央视等各种域名抢注新闻更是闹得沸沸扬扬。

而随着域名抢注热的逐渐兴起,媒体频频予以曝光的同时,各方评论声音也层出不穷,其中不乏批判之音。不少评论人士认为,应该从制度上杜绝域名抢注,予以限制和规范;也有不少企业认为,抢注之祸源于域名投资,应当禁止域名投资。在各种观点争论之中,关于域名抢注,仍然缺乏权威有力的声音进行引导。笔者就此采访了几位业内专家,对域名抢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域名抢注并非违规?

据业内著名律师于国富介绍,抢注的全称应是“抢先注册”而不是“抢夺注册”,是指对于有价值的域名,先人一步注册下来的行为。之所以出现抢先注册的现象,在于域名是稀缺性的不可再生资源。好域名就像好地段的房子一样,先下手为强,先注先得。抢先注册是一种良性的行为,是域名注册的一种合法手段。从国际上各个发达的域名体系情况看来,“先注先得”是国际通行惯例。

既然域名抢先注册并非违法,也符合国际惯例,为何近期在中国则备受争议呢?于国富认为,目前许多对域名抢注以及域名投资提出质疑的声音,实际上是混淆了两个概念:抢先注册与恶意抢注。

同时,于国富指出,从国际通行惯例以及目前国内的管理规则上看来,域名抢注并非违规行为。被列为违规的是 “恶意抢注”行为。所谓恶意抢注,国内外的管理办法都有相关规定,主要是指损害他人权益的注册行为。明显的恶意抢注如:注册某知名企业域名并向该企业高价销售,这便是典型的恶意抢注情况。于国富同时也表示,关于抢注是否恶意的认定,非常复杂,并非一眼辨明,需由仲裁机构或法院来判决。如目前媒体所报道的域名抢注事件,多集中于由美国所管理的COM域名身上,如“总理.com”、“microsoftrebate.com”等等,这些纠纷都需要美国的相应机构来进行解决。

正确理解域名权

域名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与商标权、商号权、企业名称权、知名商品的特有名称权等存在冲突。因此,从域名产生的那天起,就有了域名争议。针对个别网民提出用现有的商标权益来决定域名权益所属的做法,法律专家持坚决否定的观点。

于国富分析认为,商标本身重合概率很高,根本无法建立域名与商标的一一对应关系。不同类别的商品上,商标常常出现重合,例如“长城牌”,大到汽车、小到墨水,都有注册商标,并分属不同主体。如果因为长城汽车提出异议而删除长城墨水注册的域名,显然侵犯了长城墨水的权利。如果这一矛盾扩展到企业名称权、商号权,风险则更难把控。

苏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姜晓亮认为,从法律权利上来说,域名权也是重要权利之一,不应因商标权而被忽视。现有商标多是由通用的单词构成(英文或商标权人的本国文字),而语言文字本身是不为任何人独占的。商标法保护的是可以使商品或服务免予混淆的文字、图案或者其组合,不保护商标权人对其商标上通用文字的独占权,就如“长城”汽车并不拥有对 “长城”这两个汉字或拼音的独占权。如商标权人主张对其商标上的通用文字享有独占权,禁止他人以通用文字注册域名,是权利的滥用。

重视域名管理

对于有可能出现域名权益纠纷的极小概率事件,是否可以采取先审查后注册的方法进行规避?对此,外交学院的薛虹教授表示,国际惯例中域名注册都采取“先申请不审核”的原则,因为域名注册机构只是技术管理机构,由域名注册机构负责知识产权审查责任明显不现实;而且一旦增加域名审查环节,域名注册流程也像商标注册一样,要经过几年的时间经历初审、公告、异议、核准等多重程序,如此效率明显与互联网发展的速度也不相匹配。因此,在域名管理上,现行的“先申请后置审核”的管理原则,对于我国域名体系发展、企业提高域名意识以及促进互联网发展各方面均是有利的。

在谈到如何看待相关权益人的域名注册和管理问题时,中国社会科学院知识产权中心研究员唐广良指出,首先域名注册与管理机构没有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定“权力”。其次,域名注册与管理机构是适应网络发展与运行的需要而设置的服务机构,不具备保护知识产权的“能力”。此外,除在其自身的活动中必须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外,域名注册机构也没有针对第三人的行为保护他人知识产权的“义务”。

唐广良研究员特别强调,如果域名注册与管理机构在不具备“能力”的情况下,行使超越自身“义务”的“权力 ”,反而会对正常的域名注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也给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带来不必要的纠纷。

解决纠纷须妥善

在近期一些域名纠纷的报道中,也有个别人士建议由域名的注册管理机构出台措施,代为保护商标权或代为权益人主张商标权。采访中,法律专家对此做出了专业的分析。

信息产业法律专家胡钢律师指出,商标注册人和域名持有人间的利益冲突,本质属于民事纠纷,依法应由域名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裁处。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介入商标注册人和域名持有人间利益冲突的行为均可能构成对司法权的藐视和侵蚀,构成对民事权益的侵犯。此种权力非法扩张的结果,将是灾难性的。

据调查,商标注册人和域名持有人间的利益冲突,早就可以依法处理。首先,信息产业部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域名管理办法》所明定的域名争议解决机制的有效运作,为处理域名纠纷发挥了便捷、高效的积极作用。而人民法院依据自2 001年7月24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对多起案件进行了成功审理,发挥了终极解决域名纠纷的司法威力。

基于多次的司法实践,胡钢指出,商标注册人和域名持有人间的利益冲突,个案情况均不相同,且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对此,专门处理此类纠纷的法官均是秉持极端审慎的态度。若仅以商标为标准来全面调整现有的域名归属,此种“行政一刀切”的做法,不具有任何的可操作性,且将人为制造现有域名体系的混乱,有违和谐的大义。就如,“长城”可能被不同人在不同类别和不同国家注册成不同的商标(总数可能达到上千个),很难由域名注册管理机构决定划归何方所有。

加强保护意识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也就此问题对域名注册管理机构提出司法建议函,指出对与民事权益有关的域名,不应以实行预留等方式介入管理。

“商标注册人怠于预先积极注册相关域名,而事后又怠于行使法定的程序维护自身权益,如果试图通过行政途径来取回权益,不仅可能误导管理机构,甚至可能将管理机构拖入违法行政的泥沼中。”于国富对域名管理机构介入民事权利纠纷行为的后果表示担心。

一些法律专家也特别提醒,公共权益虽然可由域名注册管理机构代为管理保护,而由于民事权益纠纷在全球范围内的域名注册当中都是不可避免的情况,防范的关键在于企业自身加以重视,提高“域名意识”,提高权利保护观念。企业只有增强域名保护的自主意识,提早将自己企业的品牌、商号、产品等域名进行注册保护,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纠纷的发生。靳萍萍

参考链接:http://chanye.finance.sina.com.cn/it/2006-09-26/300201.shtml

  • 《中国知识产权报》于国富律师:域名抢注争议不断 专家献策已关闭评论
    A+
发布日期:2014年07月01日  所属分类:最新动态